输血安全的核心痛点在于病毒灭活不彻底。2019年,国内某血站因亚甲蓝光照法处理血浆,凝血因子活性损失达20%,且未能彻底灭活甲肝病毒,导致数千袋血浆被迫报废。此类事件暴露了传统技术的根本缺陷。
血浆安全危机:传统灭活技术的致命短板
化学残留风险:有机溶剂去污剂(SD法)需二次清除灭活剂,残留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;
灭活盲区:SD法仅对艾滋病病毒(HIV)、丙肝病毒(HCV)等脂包膜病毒有效,对甲肝病毒、细小病毒B19等非脂包膜病毒完全无效;
活性损伤:60℃以上热处理虽能广谱灭活病毒,却使凝血因子活性骤降至75%,需添加昂贵稳定剂补救,成本激增。
全球每年约150万份血液制品因病毒污染废弃,中国单家血站年损失超千万。
什么是SD法?
在血浆制品病毒灭活领域,SD法指的是溶剂/去污剂处理法。这是一种化学灭活手段,具体操作是在血浆中加入特定的溶剂和去污剂。
什么是脂包膜病毒?
脂包膜病毒就是外面包着一层“脂肪膜”的病毒。这层膜来自被它感染过的细胞,能帮病毒附着到人体细胞上,是它能传染的关键。它怕溶剂、去污剂这些化学东西(像SD法就能破坏这层膜),但不太耐得住高温和干燥。
技术困局的根源:病毒特性与灭活手段的冲突
传统方法失效,核心问题就在于病毒本身的特性和灭活手段之间的矛盾:
病毒有“坚硬外壳”:病毒外面的蛋白外壳靠特殊分子力牢牢固定,普通化学消毒方法很难破坏这种非脂类包膜病毒的坚固外壳;
怕热又怕没效果:血浆里的凝血因子等有用蛋白,超过60℃就会被破坏失效,但温度太低的话,灭活病毒的效率又会大打折扣;
“灭活”和“干净”难两全:用化学药剂灭活病毒后,必须彻底清除药剂残留,可哪怕剩一点点,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,形成“想灭活就得用药剂,用了药剂又怕残留”的循环难题。
破局之道:超高压的“冷压魔法”
当传统方法陷入死胡同时,天津市华泰森淼公司从食品HPP杀菌技术中获得灵感,用纯物理压力替代化学试剂。将血浆预冷至-25℃(接近冻结但未结冰),放入超高压容器,同步并降温至-40℃,保持30分钟。这一过程实现双重突破:
病毒灭活:通过施加400MPa的高压,能精准破坏HIV、HBV、甲肝病毒等的“蛋白外壳”结构,打破外壳里的分子连接力,让病毒直接“散架”失去活性
活性保全:在-40℃的低温环境下,能阻止冰晶过度生长。当压力释放的瞬间,会形成微小的冰晶(颗粒比5微米还小),这样既不会损伤血浆里的凝血因子等有用蛋白,还能让它们保持活性。
经超高压HPP技术处理后的凝血因子活性>95%,输血疗效显著提高,远超传统方法。病毒灭活率>99.9%(涵盖HIV/HBV/甲肝病毒),并且零化学残留,杜绝过敏反应隐患。处理成本更是降低30%(省去化学试剂清除及稳定剂添加步骤)。河南血站采用该技术后,血浆报废率直降70%,年节省成本超千万元。
全球老龄化加速推动着血浆制品需求年增12%,传统的病毒灭活技术已经跟不上需求,出现了产能不足的问题。而超高压技术给血浆安全带来了新的标准:它用物理高压的方式代替了化学药剂的“毒性”处理,用低温环境的“稳定保护”代替了高温处理对蛋白的“伤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