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制药越来越火。它能用人工智能快速设计新药,大大缩短研发时间,在抗癌药、罕见病药等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。但问题是,AI设计出的药物分子,要变成能精准发挥作用的纳米药物(比如包裹mRNA的微小载体),传统制造方法却跟不上。传统方法难以稳定生产尺寸均匀、包裹严密且保留活性的纳米颗粒。这成为制约AI制药成果落地的关键障碍。
纳米药物制造的核心难题
颗粒不均:传统搅拌、混合等方法生产的药物颗粒大小差异大,导致人体吸收效果不稳定,部分可能无效甚至有害。
包裹率低:药物难以被稳定包裹在纳米颗粒中,易在运输过程中泄露,造成浪费。
热敏损伤:蛋白质、mRNA等生物药对温度敏感,传统工艺因摩擦生热易破坏其活性,导致药效流失。
量产不稳定:实验室小批量生产成功后,规模化生产时颗粒尺寸、包裹率易发生变化,质量难以保持一致。
传统方法的局限性
传统工艺(如超高压均质机)施加的力不够集中、可控,难以将材料均匀加工至纳米级。而且加工中产生的热量无法快速消散,易损伤热敏性药物成分。同时缺乏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能力,参数依赖经验设定,导致批次差异大。
超高压微射流技术怎么解决?
上面的这些难题,正好能靠海洛克(HiLock)的超高压微射流设备解决。超高压微射流通过精密物理作用实现纳米药物的精准制造,能攻克传统工艺的短板。
把药物溶液加压到300-400兆帕(比深海最深处的压力还大几倍),让高压液体以超音速穿过像头发丝那么细的管道,液体在细小空间里高速碰撞,产生强大的力量(剪切力、冲击力等),这些力量可把材料快速、均匀地做成目标尺寸的纳米颗粒,还能把药物牢牢包在里面。
整个过程快到毫秒级,而且可控、可重复。
微射流技术好在哪?
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能稳定做出几十纳米的颗粒,同一批大小几乎一样。这种均一性方便精准送药(比如确保纳米颗粒能有效穿透肿瘤组织);像mRNA疫苗的包裹率能从70%多提到95%以上,药效更好,浪费更少;整个过程及其快速,还有冷却系统,能保持10℃以下,不怕烫坏蛋白质、mRNA等活性成分;从实验室到工厂,产品质量(如颗粒大小、包裹率)能保持高度稳定,可实现连续化生产。
正因为能解决行业里的这些大难题,超高压微射流技术会成为AI制药的“得力助手”。现在全球纳米药物市场增长很快,预计到2030年能超过240亿美元;而且AI驱动的精密制药需求也在猛增,这类核心设备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占到40%以上。在这种趋势下,这项技术会越来越重要。它不仅帮着做出更有效的药,还能让新药更快用到病人身上,提升人类对抗疾病的能力。
海洛克温等静压技术100-300MPa高压与热致密化工艺,将陶瓷刀抗折强度达提升至1200MPa,降低崩口率降与提升耐磨性,锋利持久8-12个月,解决传统陶瓷刀脆裂/易磨损痛点。
传统铁皮石斛加工因高温致多糖失活导致提取率低,HiLock超高压技术以400-620MPa低温破壁,增加提取率使活性提2.3倍。免高温灭菌防沉淀,能耗低零添加,服务同仁堂等企业,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。
江苏东台60万斤特小凤西瓜因天气滞销,通过HPP超高压冷杀菌技术加工为西瓜汁,提升维生素C保留率,色泽风味接近鲜果,保质期延长至21天。